文/胡玉玲 圖/崔雅情
2024年5月18日上午,應2003网站太阳集团副院長王力立和楊留攀教授的邀請,南京大學王樂勇教授、澳門大學王瑞兵教授和南開大學郭東升教授做客2003网站太阳集团,在藥學樓101會議室分别做了題為“構築功能芳烴大環,組裝藥物轉運體系”和“超分子工程細胞”以及“高效識别的生物醫用超分子材料”的學術報告。本次報告由楊留攀教授主持。三位專家圍繞“基于分子識别的生物醫藥應用”主題,為在場師生呈現了一場精彩的學術盛宴。
王樂勇教授從大環化學起源發展出發提出了未來的挑戰:如何開發大環化合物在藥物分析、藥物轉運、與生命科學相結合等方面的功能潛力。在經典大環的基礎上進行功能化修飾并開發其藥物轉運功能是一大挑戰。王樂勇教授向我們介紹了其團隊所構建的藥物轉運體系,一種是利用柱芳烴構建的具有pH響應的超分子囊泡,這種載體有望作為抗癌藥物載體,提高藥物的靶向性、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另一種為作為藥物轉運材料的高效溶脹超分子水凝膠,通過引入水溶性柱芳烴與二茂鐵主客體超分子體系,實現水凝膠高效溶脹,使水凝膠的含水量提升了12倍。目前,許多優秀學者在新型大環研究方面取得了出色工作,大環的合成與制備蓬勃發展。在此基礎上王樂勇教授提出了新型功能性大環芳烴的挑戰:如何将構築基元拓展至非芳烴基團以及如何通過基元設計産生腰部活性位點?王樂勇教授重點向我們介紹了三種具有潛在應用的大環,包括強調手性的Tröger’s base為基礎的大環、強調功能修飾的環脲芳烴、強調時間維度的動态大環。此外,其團隊也構建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功能芳烴大環,對推動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王瑞兵教授以四張簡易有趣的圖片開場,從三個層面展開,分别是分子層面的超分子主客體結合、納米層面的“樂高式”組裝、細胞層面的超分子組裝(納米藥物通過超分子主客體組裝與細胞“牽手”或者細胞内部“牽手”)。在衆多有效的給藥途徑中,給藥障礙一直是一個挑戰,而細胞有着免疫逃逸和特異性蓄積,可以作為理想的藥物載體進一步研究。王瑞兵教授着重講述了超分子細胞工程的兩個方面,搭便車給藥的超分子偶聯和搭便車給藥和治療的超分子給藥聚集,通過超分子方式與納米藥物“牽手”,可以穩定細胞搭載的藥物。比如,在巨噬細胞表面的納米藥物逆轉了炎症的進展,超分子細胞遞送化療藥物與anti-PDL1聯合用藥極大的增效了小鼠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療效果。
郭東升教授利用大環主體的高效識别進行了小分子藥物識别、緻病生物大分子、多樣性生物分子三個方面的生物醫用材料研究。生物醫用材料是十四五規劃大力推動發展的高端新材料,通過超分子化學領域中的高效分子識别來推動生物醫用材料的精準化發展具有重大挑戰。首先,郭東升教授在小分子藥物識别方面提出一種通過縱向拓展大環空腔提升大環主體結合能力來解決藥物精确負載問題策略,建立了定量負載和比率遞送的主客體載藥模型,發展了高效識别小分子藥物的大環載體新材料,比如構建了定量負載阿黴素的深腔大環載體CAC4A、大環兩親組裝材料應用于腫瘤組合治療等。其次,郭東升教授在緻病生物大分子方面提出了共組裝雜多重識别新策略,發展了高效識别、精準捕獲和清除緻病生物大分子的大環治療新材料,如杯芳烴和環糊精共組裝雜多重分子識别用于抑制蛋白纖維化治療阿爾茲海默症、解毒大分子毒素等方面。最後,郭東升教授在多樣性生物分子方面向我們介紹了超分子材料庫的模塊化構築策略,實現了精确診斷等多元化功能材料的定制化合成,如構築分子工具箱和識别數據庫用于免疫治療、酶串聯檢測和超分子放療等方面。
在場的老師和同學們都積極互動,提出問題并展開了熱烈的讨論,講座最後在師生經久不息的掌聲中結束。
報告人簡介
王樂勇教授
王樂勇:南京大學有機化學和材料學科教授。
1994年常州大學本科(化學工程)畢業,1997年,南京工業大學碩士(應用化學)畢業,2000年在南京大學博士畢業(有機化學),2000-2006年,先後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法國Dijon勃艮第大學、德國Mainz大學和德國Erlangen-Nürnberg大學從事學習和科學研究,期間獲得法國教育部基金和德國洪堡基金(AvH)資助。2006年聘為南京大學教授。2007年,教育部介觀化學重點實驗室兼職教授和副主任;2021年,生命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兼職教授。
201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劃;2013年任英國皇家化學會Fellow;獲日本化學會傑出講座獎、澳門大學澳門傑出訪問學者獎,江蘇省科學技術一等獎,以及十二屆江蘇省優秀科技工作者。
現任RSC Adv期刊編委和associatededitor、中國化學會期刊《Chinese Chem. Lett.》副主編和執行主編、複旦大學《GreenSynth. and Catal.》英國皇家化學會期刊《Chem. Soc.Rev.》顧問委員會委員。他也是中國感光學會光化學與光生物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化學會超分子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江蘇省化學會系統組裝化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2018-2019年擔任歐盟研究基金會(ERC)化學與材料評審委員會Panel Member;
王樂勇教授及其團隊長期從事超分子組裝材料研究,取得一系列創新性成果。在國内外期刊等國際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60餘篇,學術書籍5章,主編英文學術書籍2部。
王瑞兵教授
王瑞兵,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健康科學學院藥物科學系教授、課題組長、博士生導師,澳門大學全球事務總監,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本科和博士分别畢業于吉林大學化學系和加拿大女皇大學化學系。畢業後曾任職于加拿大科學院和生物醫藥業界。目前的主要研究興趣是基于超分子體系的藥物遞送系統的設計與應用。發表了包括在Sci. Adv., Nature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 Matter, Adv. Mater., CCS Chem.等雜志的研究論文200餘篇,引用10000多次。先後主持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7項澳門科技發展基金項目、1項深圳科創委-深港澳科技計劃項目以及2項何鴻燊博士醫療拓展基金會基金等項目。近年研究成果獲2022年澳門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完成人)、2020年澳門科學技術獎-技術發明三等獎(第一完成人),中國化學會元素周期表青年化學家等獎項,并近年連續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擔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和Supramolecular Materials等雜志編委、ACS Applied Bio Materials顧問編委、以及中國化學會超分子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郭東升教授
郭東升,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博導。2001年獲南開大學學士學位,2006年獲南開大學博士學位,導師劉育教授。2006年留校任教,曆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主要從事生物醫用超分子材料研究工作,目前已在Nat. Chem.,Nat. Commun.,Adv. Mater.,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刊物上發表論文160餘篇,累計他引7200餘次。2013年獲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14年入選天津市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2018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2019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5年獲天津市自然科學一等獎(第二完成人);2019年獲天津市青年科技獎;2022年獲中國化學會超分子化學青年創新學術講座獎。目前擔任《中國化學快報》,Supramolecular Materials,Frontiers in Chemistry編委,全國光功能材料青年學者研讨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感光學會青年理事等。
地址:中國 湖南衡陽 常勝西路28号 聯系方式:0734-8282914 郵編:421001 版權所有:2003网站太阳集团-首页(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