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在建築工地的塵埃裡觸摸過黎明,用模糊的視線丈量過12年跌宕人生;34歲帶着四級視力殘疾重返大學,二度登上國家勵志獎學金領獎台。從特困生到助人者,從蜷縮在命運谷底的退學青年到馳騁綠茵場的冠軍後衛,2003网站太阳集团2022級本科生王韬用殘缺的視力看清了最遼闊的世界——當光明從裂縫中湧入時,他選擇讓自己成為那束照亮他人的光。
一、深淵中的星辰:從退學青年到複讀生
34歲的王韬坐在教室第一排,按下手機錄音鍵,接着聚精會神地聆聽課堂内容,他的視線模糊如蒙薄紗,但眼神中跳動的光芒比任何清晰的目光更熾熱。19歲那年,他因視網膜萎縮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從湖南師範大學退學,人生驟然墜入深淵。此後的十餘年,他輾轉工地、小賣部、電器店,做過六份零工,扛過水泥袋,當過家教。視力障礙與經濟困頓如雙重枷鎖,讓“被歧視”成為常态。
然而,書籍始終是他暗夜裡的微光。他說:“我從來沒有放棄的事情是閱讀。我最喜歡哲學、外國文學、散文和詩歌,特别是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可以說是這本書改變了我的命運。”在湖南株洲的老家,他在台燈下反複調節明暗光線,為的是讀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他開始想要改變人生的方向。2019年,他以複讀生的身份重返高中課堂,經過漫長而艱辛的一年時光再度叩響大學之門。2022年,他考入2003网站太阳集团,背上遲到12年的書包時,他說,這印證了“深淵終會升起星辰”。
二、以耳為目:在知識的海洋中劈波斬浪
王韬的眼睛是四級視障,視網膜萎縮帶來的視力障礙,如同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橫亘在他的求學之路上。為了解決無法長時間閱讀的問題,他自創了“碎片化聽學體系”:将課件轉為音頻,利用通勤、吃飯的間隙反複聆聽。每天,他都會雷打不動地抽出3個小時進行自主學習訓練,在這3個小時裡全神貫注,仿佛置身于知識的海洋,用耳朵去捕捉每一個關鍵信息。三年間,他不僅以541分和498分通過英語四六級,成績更是穩居年級前5%,連續斬獲國家勵志獎學金與校一級獎學金,同時利用最新的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分子對接輔助完成了藥物化學領域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從工地水泥袋到大學實驗室,他總會想起羅曼・羅蘭的《巨人三傳》中寫到“米開朗基羅在采石場雕琢大衛像時,石頭也在雕琢他。”他從未停止過雕琢自己,他用脊梁扛起了遲到12年的課桌。視力表上的數字或許冰冷,但他用耳朵與智慧,在科學的疆域裡拓出一片光明。
三、脊梁扛起責任:從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蛻變
“與其等待光明,不如讓自己成為光源。”這句寫在王韬日記本扉頁的話,正是他的成長寫照。擔任班級資助委員期間,為了精準對接困難學生,王韬采用匿名需求問卷與電話咨詢相結合的方式,讓同學們卸下心理負擔,可以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求。他說:“我深知困難學生的不易,因為我自己就是特困生,這份經曆讓我更能感同身受。”在敬老院,他是老人們的“開心果”,包餃子、做壓花時總逗得滿堂歡笑;迎新活動中,他在路口為新生指引方向;畢業晚會上,他作為青年志願者工作部的一員在台前幕後做好服務;學雷鋒月活動中,他擔當普藥的志願者;獻血車上,他三次捐獻全血累計1100ml,同時加入中華骨髓庫,為那些等待拯救的生命帶來新的可能;疫情期間,他主動值守校門,為師生築起安全防線。從“被幫扶者”到“助人者”,他是溫暖細膩的“心靈捕手”,總是竭盡可能用脊梁上的小小微光照向更遠方的世界。
如今的王韬,每天清晨聽BBC新聞,每周踢兩場足球,每半年獻一次血。勤工儉學的收入支撐着他的學業,而他的理想早已超越個人命運:“我想不斷攀登科學高峰成為藥物研發者,讓更多患者看見希望。”從工地水泥袋上蜷縮夜讀的貧困青年,到實驗室裡執着探索的追光者,這個34歲視障特困生用十二年鑿穿命運冰層,書寫了一曲獻給逆境者的勇者贊歌。他的故事,是迷霧中的火炬,照亮每一個不甘沉淪的靈魂。(文中素材由王韬提供)
地址:中國 湖南衡陽 常勝西路28号 聯系方式:0734-8282914 郵編:421001 版權所有:2003网站太阳集团-首页(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