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心聲丨庹勤慧:救救中醫經方傳承! |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中醫藥大學教授庹勤慧呼籲加強中醫經方傳承。 紅網時刻記者 楊斌 長沙報道 中醫經方是中醫經典方、規範方、标準方的代名詞,屬于中華民族的原創,傳承至今幾千年。經方以其極強的規範性與有效性,在中醫人才培養、臨床醫療保健、市場開發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是,經方傳承的現狀并不樂觀。随着老一輩經方家的逐漸謝世,經方派傳人漸少,經方醫學從主流中醫領域逐漸淡出。特别是上世紀末開始,一批《傷寒論》研究名家相繼去世,使得原本在中醫高校中就已經微弱的經方之聲更加寂寥。”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中醫藥大學教授庹勤慧說。全國兩會期間,她帶來了相關提案并鄭重呼籲,“救救中醫經方傳承!” 痛心——“曾經離你我之近如今漸行漸遠” 經方是什麼?很多年輕人對此可能感到陌生。疫情期間,由中華傳統醫學經典《傷寒雜病論》記載的經方,卻大放異彩——中西醫結合救治新冠肺炎中使用的“清肺排毒湯”,就是由其記載的小柴胡湯、麻杏石甘湯、五苓散、射幹麻黃湯、橘枳姜湯等經方組合而成。 經方是中醫臨床的基礎,是中醫學傳承事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2019年10月26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中提到的需要傳承的經典名方。 可是,眼下經方傳承卻深陷“日漸式微”的困境。 南京中醫藥大學國際經方學院院長黃煌提到,20世紀中葉,經方派名家北京有胡希恕、嶽美中、趙錫武、宋孝志等,上海有徐小圃、夏仲方等,江蘇有樊天徒、葉橘泉等,福建、江西、湖北、湖南、河北等各省都有名動一方的經方大家。 20世紀中後葉,随着這批經方家的年高謝世,經方派傳人漸少。特别是上世紀末開始,李克紹、陳亦人、劉渡舟、陳瑞春等幾位著名《傷寒論》研究專家相繼去世,使得經方之聲更加微弱。 揪心——“用方人才稀缺加制劑研發落後” 調研中,庹勤慧發現,不擅用經方和中醫師自信不足漸成惡性循環。“很多基層中醫醫生不會用經方,治不好病,就扭曲地認為古代的配方不能治療今天的疾病,造成老百姓沒有機會享受經方的益處,對中醫的印象也演變成了‘中醫治不了急性病’‘中醫隻能調理’等。” 還有一個制約經方發展的因素,就是制劑研發落後。 2018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古代經典名方目錄(第一批)》,2019年3月27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古代經典名方中藥複方制劑及其物質基準申報資料要求(征求意見稿)》。 “兩個文件都鼓勵開啟中藥材追溯體系建立、優質藥材使用、标準化飲片生産等方面的研究,從而充分挖掘經典名方制劑。” 但是,經典名方目錄的處方中藥材基源,用法用量需要中醫專家形成共識,處方中物質基準以及提取工藝研究等需要跨界合作。 庹勤慧認為,目前中醫界師傅帶徒弟的傳統培育模式,很難形成這種大的跨界合作團隊,一定程度上限制經方制劑研發,并且中醫醫療機構從經濟效益出發,對經方的推廣缺乏熱情。 因此,雖然國家出台專項基金研發,但收效甚微。“目前,我們在經方制劑研發方面,已遠遠落後日本。” 信心——“解開制約經方發展的局中局” 如何才能恢複經方的輝煌時光? 作為醫學博士,在湖南省中醫藥大學從事教學和科研多年的庹勤慧,為振興經方開出了“四味藥方”。 “第一味”是,加強中醫藥高校四大經典《傷寒論》《金匮要略》《黃帝内經》《難經》四大經典的課程建設。庹勤慧建議,建立經典、經方過級制度,類似英語四六級考試。強制要求中醫專業學生,畢業之前必須拿到一門,或者兩門中醫經典或經方的過級證。 “第二味”是,經方大師的培育從娃娃抓起。庹勤慧了解到,很多省份都有中醫文化進入中小學生課堂的經驗,這啟發了她。 “我們可以引導感興趣的孩子,在第二課堂學習背誦中醫湯頭歌訣,把經典背誦引入到國學考級制度中,讓孩子們像學藝術一樣拿到等級證。中醫藥高校設立特長班招生,招收拿到中醫經典等級證的學生進一步培養。” “第三味”是,加強基層經方推廣,大力培養基層中醫師會用經典。庹勤慧建議,全國編寫出統一實用的經方教材,通過省部市三級中醫藥管理部門組織培訓,幫助基層醫生盡快掌握部分經方的實用技術,向大衆傳播以經方為标志的傳統醫學理念以及實用的生活經驗,讓百姓了解經方,熟知普通疾病的常用經方成藥的選擇。 加大經方成藥的研發,則是“第四味”。 “一邊加大對已開展經典名方專項的督導工作,另一邊從國家層面,主張研究機構或科研院所與藥企組成跨界大團隊,聯合攻關,有計劃地解析《古代經典名方目錄(第一批)》裡面的經方。”庹勤慧說。 (來源:http://www.satcm.gov.cn/xinxifabu/meitibaodao/2020-05-21/15189.html) |
地址:中國 湖南衡陽 常勝西路28号 聯系方式:0734-8282914 郵編:421001 版權所有:2003网站太阳集团-首页(欢迎您)